Header

幾個月之前本網站做了一個有關日本單車友善的圖片報導,而日本京都在最近一次的單車友善排名全球第二,相信日本京都一定有值得觀摩及取經之處;筆者最近就親身體驗了在京都踩單車的情況,讓我報導一下:

 

京都有好幾家出租單車的公司,我用的這家叫Kyoto Eco Trip,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員工Ayako非常細心協助我們及講解在京都踩單車要注意的事情。背後的是電力輔助單車,在京都也見到不少人使用↓

 

 

 

 

 

 

 

 

 

 

 

 

 

 

 

 

 

 

 

 

在日本(包括京都),在行人路上踩單車是合法及一貫的做法,而我所看到的單車徑/專用道,都在行人路上,(攝於五条通)↓

 

 

 

 

 

 

 

 

 

 

 

 

 

而路上無專用單車徑時,踩單車的人就和行人共享空間。↓

 

 

 

 

 

 

 

 

 

 

 

 

 

 

 

 

 

 

 

 

 

停泊單車的情況

路旁、大廈、商店及住宅都不難發現單車停泊設施↓

 

 

 

 

 

 

 

 

 

 

 

 

 

商廈外的單車停泊設施↓

 

 

 

 

 

 

 

 

 

 

 

 

 

住宅單車停泊設施↓

 

 

 

 

 

 

 

 

 

 

 

 

 

 

 

 

 

 

 

 

 

 

 

 

 

 

 

 

而把單車隨便停在路邊,單車有可能被移走,車主要前往指定的地點交罰款2300日元取回單車。↓

 

 

 

 

 

 

 

 

 

 

 

 

 

 

 

 

 

 

 

 

 

 

 

 

 

 

 

 

放在違規停泊單車上的提示↓

 

 

 

 

 

 

 

 

 

 

 

 

 

 

 

 

 

 

 

 

 

 

 

 

 

 

 

 

除了可以在行人路及單車徑踏,還可以選擇在馬路上踏單車。↓

 

 

 

 

 

 

 

 

 

 

 

 

 

公共單車

京都巿的公共單車,租金500日元2小時,1000日元24小時↓

 

 

 

 

 

 

 

 

 

 

 

 

 

 

 

 

 

 

 

 

 

 

 

 

 

 

 

 

總的來說,京都雖然是汽車主導馬路的城巿,但因為有深厚的單車文化,及對使用單車者的尊重,並且讓單車可以和行人共享行人路,以致巿民可以方便及安全地用單車代步,在京都很常見到一般巿民、學生、長者、婦女使用單車代步,相反,穿著單車衣載頭盔的單車運動愛好者卻不常見到。

最近無線電視明珠台製作了一個有關京都單車文化的節目,值得一看:

http://mytv.tvb.com/news/pearlreport/193520

 

 

 

 

 

 

 

 日本人可以做的事;香港人卻不可以!!!

What Japanese can, Hong Kongers cannot!

 

 

 

 

 

 

 

 

 

 

 

 

 

 

 

 

 

 

 

 

 

 

 

 

 

 

 

 

 

 

 

 

 

 

 

 

 

 

 

 

 

 

 

 

 

 

 

 

 

 

 

 

⇑在行人路踩單車;在香港會被檢控!

 

 

 

 

 

 

 

 

 

 

 

 

 

⇑用單車載小孩子;在香港會被檢控!「在道路上騎單車或三輪車的人,不得運載─(a) 任何其他人」第374G章51條第(3)款

 

 

 

 

 

 

 

 

 

 

 

 

 

⇑踩電力協助單車;在香港會被檢控!

 

 

 

 

 

 

 

 

 

 

 

 

 

 

 

 

 

 

 

 

 

 

 

 

 

 

⇑把單車泊在有人看管的收費單車停車場;香港並無此設施!

 

 

 

 

 

 

 

 

 

 

 

 

 

⇑把單車泊在街上收費停泊處;香港並無此設施!

 

 

 

 

 

 

 

 

 

 

 

 

 

⇑把單車隨便泊在街上只需用一個很簡單的鎖具;在香港單車很快會被偷去!

 

 

 

 

 

 

 

 

 

 

 

 

 

 

 

 

 

 

 

 

 

 

 

 

 

 

 

 

⇑在公園裡踩單車和行人共享空間;在香港會被檢控!

 

 

 

 

 

 

 

 

 

 

 

 

 

 

 

 

 

 

 

 

 

 

 

 

 

 

 

 

 

 

 

 

 

 

 

 

 

 

 

 

⇑把單車合法泊在街上收費停泊處不怕被政府充公,政府只會針對非法泊車個別行動,不會影響其他合法停泊的單車;相片中紙條的意思是: 「(不當地停泊單車)已經對其他客戶造成滋擾,請正確地停泊單車」;在香港即使泊在合法單車位也有可能在政府的清理行動中被充公!

 

 

 

Did you know that Bicycles were first mentione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Hong Kong Newspapers on 11th May 1869?

It was a note about ‘velocipedeschools for ladies in brooklyn [USA]

Cycling in Hong Kong first appeared in the long-forgotten ‘Hong Kong Daily Press’ newspaper on the 18th February 1870.

The final heat of the bicycle race will take place today at 5pm on the road at the foot of the race course. The first and second in each of the heats will take part in the final.

And how did the race go..?… we find out in the HK Daily Press on the 19th February 1870:

The third and final heat was run yesterday afternoon, and as on the previous occasion, a very large crowd of spectators assembled to view the sport. Bush, Dawson and Smith came to the scratch, and got the word “go” with a fair and even start. Dawson at once took the lead, and went spinning round the course at a good smart pace; Smith and Bush following several yards behind. Once round in this order and Smith begins to press the leader for first place which he succeed in getting just over the bridge; Bush number two and Dawson falling behind. The race is now entirely between Smith and Bush, who are keeping close company until half round the course, where Bush “opens out”, passes Smith with ease, and literally runs away from him. The leader now had the race to himself and completed the third round without any difficulty, coming in a winner by many yards ahead of Smith, who gets second place. Dawson nowhere.
The velocipede used by the winner is one of his own manufacture, a fact which shows that Hongkong is not very far behi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a manufacturing point of view

They were likely racing Penny-Farthings or similar as the ‘safety bicycle‘ was not invented until the 1880’s, which are more like the bikes that we recognise today.

 

 

Asking for roll-on roll-off bike carriage by actively giving in to wheel removal requirement?

在帶單車上港鐵應否主動拆轆這議題上,有一種在單車友中流傳的講法是這樣的:「如果人人帶單車上港鐵都乖乖地主動拆轆的話,對爭取港鐵進一步容許帶單車不用拆轆有幫助」,「單車能拆轆上港鐵是單車團體努力爭取的成果,如果車友不拆轆港鐵就會禁止單車上港鐵」,因而有個別單友對一些因種種原因不自動自覺拆轆的單車人士不滿,甚至貼出其照片群起公審之,視他們為危害港鐵容許帶單車這措施的罪人。

主動拆轆對爭取港鐵進一步容許帶單車不用拆轆有幫助?

第一,港鐵公司從來未曾在任何渠道表示、明示或暗示過如果單車友都做到自動自覺拆轆,就會考慮讓單車可以不用拆轆上列車;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第二,「自動拆轆有助日後爭取港鐵容許帶單車上港鐵不用拆轆」,這想法是有內部的矛盾,難以成立。試想想,如果有一日百分百單車友都做到不用提點而乖乖地主動拆轆的話,當團體進一步要求港鐵容許帶單車上港鐵不用拆轆,港鐵又有什麼理由要同意呢?既然百分百單車友都已經做到不用提點乖乖地主動拆轆,證明上港鐵要拆轆這政策是完全成功及可行的,而單車人士都非常接受,哪有需要改變呢!

相反,不論單車人士不主動拆轆是有什麼原因,是為爭取單車權益不主動拆轆、是為安全、是為貪方便或是有其他動機甚至是不知道要拆,在單車團體爭取無障礙上港鐵也有其正面價值,因為有人不主動去拆才能證明巿民有帶單車不拆轆的需要,我們大可以根據此乘客的需要向港鐵要求單車無障礙上港鐵。

要知道,爭取任何一樣政策改善,包括單車友善政策,其中一個要點是要證明其需要性之實在;用「大家都可以做到無此需要」的方法來「爭取」,只會加強其不友善政策的合理性,適得其反。例如,為傷健人士爭取無障礙設備(如電梯)的話,大家會去要求傷健人士乖乖地配合對傷健人士不友善的政策,要求傷健人士主動摺起輪椅,自己走路上落樓梯來爭取對傷健人士友善的政策嗎?

車友不拆轆港鐵就會禁止單車上港鐵?

港鐵公司從來未曾表示過如果單車友不拆轆就會禁止單車上列車;要知道港鐵讓單車可以上全線列車其實只是屈服於強大巿民的要求及世界大趨勢之下,斷不敢因為有單車友不主動拆轆就輕易收回。在社會上對單車友善的強大訴求下,港鐵不會也不敢完全禁止單車,因為必會引起強烈反彈,估計最多只會正式化及加強執行拆轆的要求而已。港鐵公司心知肚明要求拆轆是以港鐵附例為一個容易的藉口來為單車設下障礙,目的是防止太多單車上港鐵,試想為何港鐵一直不肯在大堂張貼單車拆轆或摺疊後可上港鐵的安排?就是怕張貼後會引來更多巿民帶單車入閘,港鐵根本連正式宣傳拆轆上車的政策也不敢做,豈敢諉過單車友不主動拆轆!所以單車友不用擔心有人不拆轆就會禁止單車上列車。港鐵用設下障礙的方式防止太多單車上港鐵,根本也是多此一舉,因為大部分巿民除非不得以,也不會帶單車擠入已經擁擠不堪的車箱吧,不用設下什麼障礙。

我們可否考慮用另一個更進取直接的方法爭取單車無障礙上港鐵?例如:

一,向港鐵:主要是要施壓,多方直接的爭取及表達要求:繼續集合各方向有關方面施壓要求單車友善上港鐵,不用拆轆。乖乖配合苛刻要求的乘客斷不能動搖港鐵公司的政策,我們要嘉許好的政策(容許單車上港鐵),並有力地反對壞的政策(要求單車拆轆)。具體的爭取目標是要求港鐵讓所有單車免費直接上列車,並正式訂立單車無障礙政策。

二,向公眾:爭取公眾人士對單車友善政策的支持:鼓勵單車人士在使用港鐵時做到對其他乘客的友善及為其他乘客著想,讓公眾人士認同單車和港鐵可以互相配合這事實,最重要的包括不要強行進入已經擁擠的車箱、安全地控制單車不要影響到其他人等。

而要做到「為其他乘客著想」及能「安全地控制單車不要影響到其他人」,最佳的方法莫過於安全地控制著一部完整的單車,保留車轆讓前後制動都能使用,保持單車為一個容易操縱的整體,而不是兩個不方便的大零件:一個重心不平衡及有叉向前伸出,另一個大圓圈有可能滾動掉下樓梯甚至路軌。

單車人士應儘量爭取機會向公眾展示完整的單車能如何方便、安全及優雅地進出列車,向公眾證明讓完整的單車上港鐵的可行性及好處;除非有港鐵職員出面干涉,才去拆轆,並利用這機會向職員反映這要求的不合理及潛在危險,也向港鐵證明有「保留完整的單車」這需求的存在。我們也不鼓勵和港鐵前線員工爭執及強行衝擊的行為,以免引起公眾對單車人士的反感。具體實施是不主動去拆,直至有職員干涉才拆,以顯出這「拆轆」的要求並不是理所當然而是一條擾民及危害乘客安全的,有百害無一利的惡法。

如果主動拆轆能爭取到對單車更友善的政策,我是十二分樂意拆的,即使要用工具也會自動自覺去做,可是對不起,這不是一個有效的爭取方法,只會加強了惡法的合理性。

我感恩我的單車有快拆,但我們的使命是為全港的單車人士包括騎老舊單車、無快拆單車的人士、及不騎單車的人士爭取香港成為單車友善的健康環保城巿,這就不單止關乎我自己能否上港鐵,而是香港人能否得到單車友善政策的好處。

不拆轆的原因:

  1. 港鐵並無正式的告示要求拆轆,無告示為什麼要自己主動拆轆?
  2. 拆轆後需要照顧多一件行李,帶來不便。
  3. 拆轆比不拆除轆危險,車轆可能脫手而掉進路軌或掉落樓梯。
  4. 拆轆後前叉可能會刺到其他人。
  5. 拆轆過程不方便及浪費時間及阻礙他人
  6. 拆轆後單車的制動也失效,影響對單車的控制,只有後轆的單車也難以操縱
  7. 有些單車的轆子不能輕易拆卸
  8. 拆轆後前叉容易受損
  9. 讓所有人看見完整的單車只是一件有轆的行李,其實是可以安全及方便地上港鐵
  10. 對不合理制度的無聲抗議……

為什麼要讓完整的單車無障礙上鐵路?

  1. 這是對所有人最安全的安排
  2. 這是最方便及對所有人影響最少的做法
  3. 這是國際普遍的做法(香港這要拆轆的要求是世上罕見的)
  4. 鼓勵及推動環保交通是公共交通運輸營運者對城巿的責任,不是對少數單車運動愛好者的恩澤
  5. 拆轆只會為自己及他人帶來不便,對減少佔用車箱空間也沒有幫助

拆轆的唯一原因

  1. 滿足港鐵的要求

有規則就一定要守?

有人說:「有規則就一定要守」。但如果你同意要求單車拆轆是一個無需要、不方便、不合理、歧視甚至危險的要求,也阻礙社會推動環保交通的話,社會人士就應該反對這不合理的要求,例如有些人會主張公民抗命,不去遵守不合理的惡法;又假如有些人不想不守法,如何能做到在守法的情況下顯出它的不合理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不主動去屈服於惡法,就是如無職員正式要求就不主動去拆;畢竟港鐵直至這一刻也是沒有張貼任何告示要求單車要拆轆,港鐵不要求,你怎知要拆或不要拆呢?職員有要求才去配合也未算遲吧。
說「有規則就一定要守」而去批評不拆轆的人,是否也把這標準套用在自己身上?在斷斷續續的單車徑是否完全依照「限制騎單車」的標誌,踩50米推兩米再上車踩20米再下車推兩米?如果做不到請不要批評別人做不到「有規則就一定要守」。說「有規則就一定要守」的人是否不介意被別人拍照放上網甚至向警方舉報?明白到大家都是單車歧視政策的受害者這道理後,會發覺許多無關重要的批評其實是不必要的。

拆轆是迫不得已的要求?

又有人說要拆轆是為要乎合鐵路附例中對行李的尺碼長度不得超過130厘米的規定而迫不得已的要求。其實按照九廣鐵路時代遺留下來的法例是完全不容許任何單車進入車站範圍的,不只單車,汽車、手推車、買菜手拉車任何有轆子的車也不可(信不信由你,這條例也禁止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通過車站的);而如果要把單車化為行李,正常尺碼的山地車及公路車即使在拆除了前轆的情況之下也一定不會短過130厘米,長闊高總和也一定超過170厘米的要求(不信的話請你用尺量一量你的單車),即使是摺疊了的20吋單車,長闊高總和也超過170厘米,這已經說明了當港鐵公司在2011年12月在與單車團體會議中宣布單車拆除前轆後可以當作行李帶上港鐵巿區各線時,並不是根據鐵路條例,而是以單車為特別的情況處理「彈性執行」(即單車不同於一般行李),既然如此,為何又要多此一舉去提出一個無可能的要求呢?何不直接正式容許單車呢?如果港鐵要修改鐵路條例去正式容納單車,又有何阻礙呢?鐵路附例中有訂明「港鐵公司只須在本附例及港鐵公司公布的告示中不時所載的運載行李條件的規限下,接受行李以作鐵路運載。」((第556B章)第39A條),即是說只要港鐵在運載行李條件中表示容許單車作為行李那麼單車就是行李,不用拆轆不用摺疊,權力在港鐵手中,只是港鐵不去做罷了,要拆轆才可以入閘都只是刻意留下的關卡,相信目的只是要單車入閘前做一個不必要的動作增加難度,根本是無需要的。不要弄錯了,單車能否無障礙上港鐵,關鍵完全在於港鐵,不在於車友有沒有拆車轆!

我們相信地鐵公司這種暗地裡讓單車拆轆可上港鐵的做法,只是因為它被迫要回應社會上對單車友善建設的強大訴求,而並不是出於推廣單車結合鐵路環保運輸,措施只是為回應少數單車運動愛好者的需求,並藉口以「拆轆」這不方便的要求來「不鼓勵」人帶單車上港鐵。如果港鐵公司連正正式式在大堂貼一張「如何攜帶單車乘坐港鐵」的告示也不願意做,怕一公開貼出來巿民就會帶單車擁上港鐵,面對這樣的營運商,巿民主動拆轆就可爭取到單車無障礙政策?香港人就只值得受到這種不合理的對待嗎?當世界各地正大力鼓勵單車無障礙通勤以達到環保、健康、減少交通擠塞等等好處時,為何我們可以忍受這種對單車使用者的種種刻意的壓制?我們要嘉許好的政策(容許單車上港鐵),但也要團結及有力地反對「要求單車拆轆」這種壞的政策。

也算不上公民抗命

上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對黑人仍然有嚴重的歧視,當時有「隔離但平等」的政策,在公共汽車上要分隔開白人及黑人的座位,白人在前面,黑人在後面,黑人要先在車頭上車付車資,然後下車經車後的門再上車坐在後面,甚至如果巴士上白人區滿座了,司機可以要求黑人起身讓出座位給白人。

1955年12月1日,在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非洲裔的Rosa Parks拒絕服從巴士司機的要求,她不給一個白人乘客讓座。這事件成為非洲裔美國人平權運動的一個代表性事件。

如果當時的黑人認為:「我們黑人能乘坐巴士是黑人團體多年爭取的成果,這個自私精Rosa Parks為自己好處破壞了黑人團體和大家爭取的成果,如果巴士公司有一日不滿意黑人的表現而全部禁止黑人上巴士,這就慘了。雖然這法例不好,但有法為何不主動去守呢,不應該要等到司機開口,自己就要立即彈起身讓位給白人啦!當局給黑人可以有巴士坐已經很好啦,可以接受啦,不要破壞這成果。所以一見到不主動讓座的黑人,就要在社交網貼相公審!」

如果當時的黑人社群真是這樣,美國可能今天仍然會有種族隔離。

歷史上的Rosa Parks是公民抗命,她當時不肯讓座而給告上法庭。我們建議的只不過是不用主動彈起身讓座直至職員開口要求,及當別人不主動彈起身時不要貼相公審,這是十分溫和一點也不及Rosa Parks的真正公民抗命。

為防止在月台踩單車,就要所有人拆轆?不是歧視是什麼?

有人說港鐵是為了防止在月台踩單車而要單友拆轆;其實港鐵如果真的是為防止在月台踩單車,應該針對在月台踩的人執法,不應假設所有人都是不可信任的,都一定會在月台踩的,港鐵當所有單車人士都是不懂事的頑童嗎?這不是歧視是什麼?按港鐵這邏輯,因為曾有人在月台大便,是否要所有人入閘前必先去洗手間清一清才可入閘;曾有人在月台跑步就要所有人綁起雙腳?不過港鐵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都曾提出不同要拆轆的理由,可見港鐵根本是為「要你拆」而隨便找一個理由,所以每次有不同理由,真正目的是「不鼓勵」單車入閘。

如果車友犯規,港鐵自會處理,請由得車友用不主動拆轆這最低度的抗爭去爭取單車無障礙待遇

(事先聲明以下一個比喻不是要鼓勵犯法,而是要藉這比喻表達單車友不要為當局不合理的要求而互相攻擊。)大家踩單車有沒有試過所謂「違反規則」(甚至犯法)的情況?例如在一段單車徑上無需要地隔十幾米就遇到要下車推車的標記,一段幾十米的單車徑無關安全問題卻要上落單車幾次?相信現實中一百個車友九十九個都不會落車,更加無人會百分百做到足「次次」落車,當無人見、無行人、無警察的時候是否也能百分百做到足「次次」落車?為什麼不落車?因為要求不合理、不需要、更是多此一舉!但是如果有某些車友認為單車徑是單車團體努力爭取的成果得來不易,而香港政府大條道理不建設單車徑;如果有踩單車者見標記不落車推,當局可能會索性取消單車徑!無論合理不合理有法就要守!結果這些車友一見有車友不落車就向警方舉報,又拍照放上網,又發動其他車友一起以言論攻擊不落車的車友,恐怕這些「害群之馬」危害了得來不易的單車徑。試問這是爭取單車友善的好方法嗎?爭取單車友善的重點是針對當局,還是針對打擊不落車的車友?就是那些同樣受單車不友善政策所害的車友?配合當局聯手打擊不落車的車友是在為單車友善做好事嗎?

那我們為什麼要攻擊不主動拆轆的車友?他不拆轆如果營運商港鐵認為是違規的話自然有港鐵去對付他的,要他拆轆要他罰款自有港鐵的工作及計算,而車友自己也有自己要負的責,我們為什麼要趕不及去幫手打壓似的,還以為自己在為單車界做好事?拆轆與不拆轆者應該尊重各人爭取單車友善的方法,只要大家都在巿民面前做個好榜樣,好榜樣者,就是尊重其他乘客為人設想,不拆轆安全進出列車也可以做到的。

我們應該花多些時間精力做更有意義的事,而不是加強打擊違規的單車友去爭取當局施恩推動單車友善政策。

你可以不同意,但不應攻擊不主動拆轆的車友,請互相尊重各自的爭取方式

即使你可能並不完全同意我的觀點,也請互相尊重大家不同的爭取方式;更請保留對人的基本尊重,請勿在網上張貼單車人士的照片加以公審及指為自私及破壞秩序等,因為這位被公審的單車友,也是另一個活在港鐵的苛政之下的車友,而他可能正在以不主動拆轆的方法,對不合理制度作無聲抗議去爭取單車無障礙政策呢!他可能不是因為自私及不自律而不主動拆轆,而是為了其他乘客的安全;又或者他只是不想主動去做拆轆這件無需要且不合理的事情。如果下一次你在列車上遇上無拆轆的單車友,你可以輕鬆一點放下「拆」與「不拆」的爭論,大家交流一下踏單車心得,你可以欣賞他選擇了環保的交通方式而給他加油打氣(如果車胎不夠氣),或許也可以在社交網絡分享一張大家一起微笑的合照,或者你也可以寫一個電郵給港鐵公司嘉許它容許單車上港鐵的好政策並要求廢除「要求單車拆轆」這種壞的政策。這樣不是更好嗎?單車人士互相尊重可以嗎?向職員舉報對爭取單車友善有什麼幫助?只會給港鐵多一個數字去打擊單車,也只不過是給另一位單友加增麻煩與危險,甚至只是助紂為虐罷了。不拆轆的尊重拆轆的,拆轆的也尊重不拆轆的,互相尊重各自的爭取方式可以嗎?

如果你想協助爭取單車無障礙上鐵路,你可以:

  1. 不用主動拆轆,除非職員正式要求;
  2. 向公眾展示完整的單車能如何方便、安全及優雅地進出列車,向公眾證明讓完整的單車上港鐵的可行性及好處;
  3. 在車上張貼「正示範單車應如何上港鐵、不主動拆轆」、「完整單車上港鐵、為人為己更安全」、「拆轆要求不合理、爭取無障礙上車」等標語,讓其他人明白你不拆轆的原因;
  4. 如有人或職員詢問不拆轆的原因,可把單車無障礙上港鐵答客問單張給他,但不用爭執爭論免傷和氣及破壞單車人士形象;
  5. 對其他人士禮讓及儘量顧及其他乘客需要,以禮待人,爭取巿民支持單車友善上港鐵。

利申:「香港單車同盟」乃其中一個有份向有關方面爭取可帶單車乘搭港鐵的單車團體之一;作為香港的一分子,我們爭取單車無障礙上鐵路,不單是為踩單車運動人士,也是為廣大巿民及一眾不踩單車的巿民,爭取一個對全香港所有人也有益的單車友善政策。


註:香港鐵路條例(556B)4A條:「除藉由港鐵公司或代表港鐵公司根據本條所發布的告示外,任何人不得在任何時間通過鐵路處所或其任何部分,亦不得企圖在任何時間將任何汽車、單車、電單車或其他類似的運輸工具,或任何手推車、獨輪、雙輪或多輪推車或類似的運輸工具,或任何東西(包括動物)帶過、傳過、駛過或引領其橫過鐵路處所或其任何部分;任何人連同任何運輸工具、動物或其他東西穿過任何閘、門、圍鏈或欄障後,須盡快將其關上或重新拴緊。」這是以前鐵路建在地面,人們可以輕易進入路軌範圍那個九廣鐵路時代遺留下來的法律,針對汽車等交通工具或牛羊等蓄牧進入或橫越路軌而設,而這句「任何人不得在任何時間通過鐵路處所或其任何部分」是真的嗎?那麼任何人也不能進入港鐵車站了,明顯這法例已經過時,是時候去修改了。

 

後記:有一次我帶單車乘港鐵,我本著不會主動拆轆的原則上車,一路未見有任何人干涉,剛巧有另一位不認識的車友也上列車(他已經一手拿車架一手拿車轆),他一見我未拆轆,便立即提點我;我向他簡單解釋了我不會主動拆轆的理由;後來有港鐵職員接到報告而上前要求我拆轆,我便很合作地把車轆拆除,我也把握機會向在場的其他好奇的乘客解釋不拆轆的好處,及拆轆的不合理及其壞處,過程中我的單車在未拆前轆時由入閘到月台至停放車箱中,對其他乘客全無帶來任何不必要的影響,相反我見到拆轆的車友要照顧他的兩件行李就有點不方便甚至狼狽了。我相信車上人人都看到一架完整的單車其實很正常很合理,相反,拆了前轆的單車卻為人帶來危險及不便。

不會主動拆轆、向巿民示範完整的單車和乘客如何互相尊重地共處、如果有港鐵職員干涉才合作地拆轆,這也是一種為城巿及其他人(無法拆轆的單車友)爭取單車友善的方法。

親愛的車友,我尊重你主動拆轆的做法,請你也和其他巿民一樣尊重我不主動拆轆的爭取方法可以嗎?不要在已經對單車不友善的環境中主動製造更多單車不友善行動(言語攻擊、拍照上社交網絡(這是網絡欺凌啊)、向職員舉報)可以嗎?我的小小意見其實很小:就是:1.車友請考慮不用主動拆轆,除非職員正式要求。2.本著團結及互相尊重,即使不認同也不要在社交網貼相公審,也不要向港鐵方面舉報,不要協助加強單車不友善政策。

From the fantastic Bikeyface blog, a recent post that all cyclists in Hong Kong can relate to.


Recently I found myself in this situation:

And I wished I could show this dude what would happen if I really did own the road. Things would be very different.

I wouldn’t have to take the lane ever again. People would have their roads back, and they’d be safer because…

Bad behavior wouldn’t be tolerated.

And parking wouldn’t be so free and flowing.

And that’s just the beginning.

No, drivers don’t realize how easy they have it. But, how about we make it a little easier for people?

馬路上踩單車的第三種模式

taking the lane

 

 

 

馬路上踩單車的三種模式

在馬路上騎行大致可分類為三種模式:「行人模式」(pedestrian style),「靠邊模式」(hugging-the-kerb style),「車輛模式」(vehicular style);第一種模式「行人模式」就是不行馬路,即使行馬路也無視交通規則;第二種「靠邊模式」就是在馬路踩但卻儘量貼近馬路邊,基本上避開成為路上車流的一部分,讓出行車線給其他車輛。

建議用「車輛模式」

在大部分情況下,建議以第三種方式騎單車,即車輛模式(vehicular style, 也可稱為bicycle driving, vehicular cycling),簡單來說是把單車作為和其他車輛一樣的方式行駛並跟隨道路上共通的法則及語言;

原因一. 這是較安全的做法;因為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用同一套道路規則及道路語言,大家知道如何配合;另外,路邊的危險也較多,例如溝渠,突然打開的車門,忽然有行人踏出馬路等…避開路邊能減少這類危險。

原因二. 這是完全配合法例的做法;如果單車人仕沒有充分行駛路權,例如縮在馬路邊行駛,萬一有汽車巴士等埋站上落客或者在同一行車線超越時發生意外,法庭及警方未必會同情主動讓出行車線路權的單車人仕,單車人仕自然吃虧。

近來運輸署的宣傳片(例如李慧詩那個「騎單車 安全才是第一」http://youtu.be/xPoWHkAg0Lo)也說單車和其他車輛有同等路權,而按多方車友的經驗,現時警方交通部也不會就單車佔用慢線有任何質疑。而道路安全議會也已經於2012年3月出版的刊物更新了騎單車的建議,並且已經上載於運輸署網頁:(http://www.td.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4552/web_221201433_leaflet_a.pdf)「在狹窄的行車(線)道(相信這包括香港大部分的行車(線)道,因為香港大部分的行車(線)道也是狹窄得不足夠讓單車及其他車輛安全並排行駛的)或轉彎時,宜駛在行車(線)道的中央以策安全

車輛模式(vehicular style)的其中一個具體實施,就是在行車線的中間行駛佔用行車線,原因之一是要讓其他車輛清楚看到單車,原因之二是鼓勵其他較快的車輛使用另一行車線超越單車,以保持安全距離,可以看這影片「在行車線的哪一處踏單車才安全?(2分鐘版)」(http://youtu.be/w3RXZm7539A)就會清楚。

法庭會同意單車駛在行車線中間嗎?

如果被其他汽車危及安全,是絕對應該交由警方跟進。不要自我以為忍氣吞聲或者放人一馬就無事,今次自己無受傷,下次可能是另一位車友的生命受害,為道路安全一定要盡公民責任交警方跟進。

在此讓大家參考以下的案例:

後鏡頭http://youtu.be/IRRrRH6q-Sk及前鏡頭http://youtu.be/SHGsjRTlNlI

片段中的巴士司機已經被定罪不小心駕駛,被扣分並罰款。原因是他入侵了單車的行車線,判決書中定罪原因是:「被告轉線時未有足夠安全考慮給單車使用者,單車使用者作為一個道路使用者,當時在左一線有使用的優先權,事件中可以看到切線太急,而導致單車使用者感覺人身安全受到威脅,被迫收慢及扭軚,所以裁定不小心駕駛罪名成立。

留意判詞中肯定了騎單車人士作為一個道路使用者,在所佔用的行車線有使用的優先權,所以鼓勵大家車友為大家安全要佔用行車線。

佔用行車線會阻慢交通?

可能有單車友及其他人士認為單車佔用行車線會阻慢交通,其實在大部分情形下,反而是其他汽車擠塞阻慢了單車!而真正阻礙交通的是其他車輛、工程、欠佳的道路設計及交通燈(有關這方面的討論請看:https://hkcyclingalliance.org/are-bicycles-slowing-down-traffic),當然,如果真的是有長長車龍跟在後面,還是互相禮讓,安全情形下停靠在一邊先讓後車經過為佳。

所以結論是:不要因為怕在行車道中央騎單車而恆常貼近路邊行駛,反而危害自己及其他人的安全。

This post was copied from the Fantastic Hong Kong Fixed Gear Girl website… go there to see more of the vibrant fixed gear culture in Hong Kong.

踏入普天同慶的聖誕月,HKFGG 誠邀大家在欣賞燈飾的同時,亦為有需要的孩子送上溫暖及祝福。


今年聖誕,ifc商場為喧囂都市注入一份優遊自在。2013年11月21日至2014年1月2日ifc商場將中庭化身成枝繁葉茂的聖誕公園Central Christmas Park,是首個商場以單車及由群眾參與的大型聖誕燈飾裝置為時刻走在最前的都市人送上一份難得的怡情。

Central Christmas Park綠樹林蔭,大家可以無拘無束地坐在青草地上閒聊小休,享受片刻寫意閒情。於茂密叢林之間,您會發現11部單車的蹤跡,當中更包括紐約潮流行的GAZELLE單車。ifc商場邀請大家騎踏園內的單車,單車便能感應您的活力正能量,形成一道光跡,為商場聖誕裝置亮燈 ,Bike up the light up。場內單車適合成人、小孩同樂,大家可以化身城市旅人,一起參與炮製完美聖誕燈效的快樂過程。

*您的足跡不單可締造璀璨,更可以成就善舉。
每一部單車均會裝上里數紀錄儀,在聖誕裝飾展示期間,
ifc商場將所有貢獻力量的朋友的每一步每一里數均變成善款
每一公里的里數將向聖雅各福群會眾膳坊食物銀行為孩子送上一份窩心早餐,
里數愈多,受惠的小朋友更廣,你的一公里,他的一份早餐,
希望大家能踴躍響應此活動,支援別具意義的社會工作。
Your bike ride through Central Christmas Park is much more than a marvellous holiday experience, it’s also an opportunity to show how much you care. The pedometer on each of the bikes at the Oval Atrium measures distance that you have cycled and ifc mall will convert the accumulated bike mileage into donation to a worthy cause. From 21 November 2013 till 2 January 2014, with every 1 kilometre of total bike mileage achieved by all 11 bikes, ifc mall will donate one hearty breakfast to St. James’ Settlement People’s Food Bank, helping underprivileged children in Hong Kong.  Hop on and bike to help light up the lives of the needy!

而我們早前受ifc 的邀請,率先試騎場內的單車,並接受報章訪問,
談及踏騎場內單車後的感覺。直至昨天已經結集了4050.8公里,
這麼有意義的活動,我們HKFGG 當然是大力支持,因此希望大家在活動舉辦期間
能抽空騎踏園內的單車,一同向孩子們送上溫暖及祝福。
Our earlier invitation by ifc, try riding the bicycle and interviewed talked about the feeling of riding in the Central Christmas Park.
Until yesterday, It has alreday cluster 4,050.8 kilometers, we HKFGG absolutely support this meaningful charity event.
So we hope all of you can join us ,send the warm wish to the children during this Christmas.

ifc商場《城市「悠」園樂在「騎」中》聖誕裝飾展示詳情
日期:2013年11月21日至2014年1月2日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
地點:商場一樓中庭

In Legco yesterday, the tourism industry rep, YIU Si Wing (姚思榮) asked Transport and Housing Bureau if it was/would:

(a) extend the cycle track network to former Frontier area;
(b) develop cycle tracks on the harbourfront;
(c) set up a public bicycle hiring system
(d) promote cycling tourism

Responses from Anthony Cheung, the Secretary for Transport and Housing, were, in summary:

a) yes, perhaps;
b) [ignored question];
c) no; and
d) ‘yes’ [but actually only trivially]

The first ‘perhaps’ is worth noting: about cycle tracks going into the former Frontier Closed Area.  All leisure cycle tracks are a plus for Hong Kong, though we need to keep pointing out that they are merely a feature, and certainly not the sum total of cycling here, as TD likes to pretend.  So half a cheer for that ‘perhaps’.

Regarding public bicycle rental systems, the Secretary referred to the TD study that was finally released earlier this year (“Traffic and Transport Consultancy Study on Cycling Networks and Parking Facilities in Existing New Towns in Hong Kong“), which was overly narrow in scope, two years late, trivial in its analysis and negative or inconclusive on the issues it was supposed to study.

Based on that, he rejected any kind of public bicycle rental system (referring to new towns, and ignoring everywhere else), because a) it needs many nodes; b) it requires some load balancing between nodes (moving bikes around to meet need); c) maintenance of bikes; d) existing private rental services “can already meet demand”; e) Hong Kong’s land resources are too limited to provide public rental points.

What a load of tripe!  Firstly, there are also excellent potential locations for a public bike share scheme outside the new towns, such as in Kai Tak Development / CBD2, West Kowloon, along the new NT Cycle Track Network, and of course, along the Harbourfront Cycleway (when we ultimately force it into existence).

His responses a), b) and c) simply cite characteristics of a public bicycle rental system, no different from those handled by the 500+ (and rapidly rising) schemes around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mainland China.  Along with response e), he’s peddling the old canard that Hong Kong is so special that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n teach us nothing.  And finally, by citing existing rental he is missing the whole value of a network of pick-up and drop-off points. (actually ‘protecting’ the business of a handful of operators, who’d probably anyway benefit from the upsurge in interest, if only they could adapt to it.)

The question about developing cycle tracks along the harbourfront was flatly ignored.  How can a government minister do that?  Didn’t the THB read the question?  Does it think no one will notice?  Or does it simply have no respect for Legco and not care who knows?

All in all, the Secretary’s reply showed that our government still doesn’t ‘get’ cycling, or its obligation to work for us.

More work to do.

See:
Press release, with full text

Blogpost about cycle tracks (‘我們的單車徑’) by Secretary for Development Paul Chan (陳茂波),
22 Sept 2013 (Chinese only)

 

 

去年(2012)介紹過台北巿鼓勵巿民及遊客使用單車的設施;今年(2013)再往台灣,發現比之前更進步了:也是問香港運房局這一句,台灣可以,為何香港不可以? 看看台灣怎樣好待單車吧!而即使這樣,台灣還未能打入哥本哈根單車友善指數地區的頭二十位呢!加油啊中華民國!香港,是否還要拒絕投入這改善城巿的運動?

自強號列車上為擺放單車而設的車卡

自強號列車上為擺放單車而設的車卡 

台北捷運站有清楚表示讓單車由頭或尾車卡進入捷運

 

 

 

 

 

 

 

 

 

(上圖)台鐵自強號列車上有一整個車卡是用來擺放單車的;而台北捷運站有清楚表示讓單車由頭或尾車卡進入捷運(當然,人家是不用拆下前輪的!那有在香港要拆卸前輪才能入閘的歪理?!也哪有不拆前輪會被其他單車友拍照放上網受網絡公審的怪現象?!要注意,台北的捷運也不是乘客量少的)

台北巿(西門)的單車和行人共享路面

行人優先,路權清楚

 

 

 

 

 

 

 

 

 

台北巿(西門)的單車和行人共享路面,行人優先,路權清楚,互相禮讓,又為何不可以在行人路上踏單車代步?!鼓勵單車代步不一定要劃出完全分隔的3.5米寬「單車徑」的!

 

微笑單車U-bike(公共單車租借系統) 

泊單車的位置分佈於路邊各處,十分方便

 

 

 

 

 

 

 

 

去年還只有信義區才有的微笑單車U-bike(公共單車租借系統),現在於西門町(相當於香港的旺角區)也可以看到;馬路上也會遇到用微笑單車來代步的巿民,而泊單車的位置分佈於路邊各處,十分方便,而好像看不到有長期佔用泊位的廢車及手推車,看!還有空置泊位呢!

 

頭城(宜蘭縣)的單車行車道

「鐵馬驛站」為長途單車客提供厠所、食水、工具及充氣等支援

 

 

 

 

 

 

 

 

 

 

 

 

頭城(宜蘭縣)的單車行車道及由宜蘭市政府辦的「鐵馬驛站」為長途單車客提供厠所、食水、工具及充氣等支援;單車環台看到「鐵馬驛站」能不感動嗎?

 

日月潭的單車徑旁的讓單車推上樓梯的斜道 

日月潭的單車徑已入選為世界十大最美麗單車徑之一

 

 

 

 

 

 

 

 

 

 

 

 

(左圖)這是什麼?是位於日月潭的單車徑旁的讓單車推上樓梯的斜道。 你知道日月潭的單車徑已入選為世界十大最美麗單車徑之一嗎?香港單車同盟建議的港島北海濱單車走廊如果成真的話,說不定也可以入選呢! 台灣可以,為何香港不可以?

高雄巿捷運對帶單車的告示

 

 

 

 

 

 

 

 

 

 

 

 

高雄巿捷運對帶單車的告示,大意就是要為他人著想吧。(為人著想不包括要像港鐵般要求拆除前輪呢!)

 

單車隊會為七一大遊行隊伍開路。

集合於摩頓台(中央圖書館旁邊),下午2時。可提前預訂出租單車。

我們呼籲政府認識到現在騎單車的普及性和多樣性,並支持藉單車推動香港未來的宜居性、經濟及健康。

每一個使用單車代步或休閒的巿民的需求都應受到政府的計劃和關注。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原因使用單車,而我們厭倦了被決策者推到一邊說:「單車要讓路給重要的人」

正當我們的鄰居和其他許多國家正在制定單車在現代化城市中的功用的時候,運輸署為什麼仍然睜著眼罔顧很多香港市民騎單車代步這事實?我們的政府必須認真看待騎單車可以為香港做什麼。

請加入我們(慢)騎或推著你的單車走在七月一日大遊行的最前面。

重要提示:警方會在摩頓台檢查單車的設備。請確保你的自行車是完全合法的,例如制動器,黑暗時要有燈、後反光板。請留意這方面進一步的細節。

每個人 – 乘客,單車運動愛好者,送貨者,公路車手,山地單車手,單車會及在單車徑輕鬆騎單車的單車使用者。

租借單車
本活動將提供70架單車為現時未有單車但希望參加此活動的朋友租借, 先登記者得,登記方法如下:
* 當日租車費每架HK$200 (HK$100 租車及運輸費,HK$100租車按金(可於還車時取回)。7 月1日下午1:30 於摩頓台取車,下午6時半於中環終點(友邦中心旁)還車
* 請將所須租車數目的費用存入匯豐銀行戶口: 607 133063 888(鳴謝Mr. Andrew Brill先生借出戶口於本活動使用) ,並將銀行收據副本及活動當日用車人士的全名電郵到: bikerenting@gmail.com。我們將直接回覆你的「租車登記確認」和單車借還的詳情安排。
先登記先得,活動當日現場並無即場租車服務,敬請見諒!

Bicycles will lead the 1 July rally.

Meet Moreton Terrace (next to main Library), 2.00pm.

Bring your own bike or RENTAL BIKES available with pre-payment ($100 + $100 deposit) by Thurs 27th, contact bikerenting@gmail.com

We call on the administration to recognise the popularity and diversity of cycling now, and support it to boost Hong Kong’s livability, economy and health in the future.

Everyone who jumps on their bike to get to where they’re going or to enjoy the ride deserves a government that plans and allows for their needs. All kinds of us use bikes for all kinds of reasons and we’re tired of being pushed to the side of policymaking and told “keep out of the way of the important people.”

Why does Transport Dept still deny that lots of Hong Kong people ride bikes to go places, even as our neighbours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are developing the role of functional cycling in a modern city? Our government must look seriously at what cycling can do for Hong Kong.

Please join us to ride (slowly) or walk with your bike at the front of the rally on 1 July.

Important note: police will be checking equipment in Moreton Terrace. Please ensure your bike is fully legal, eg brakes, lights when it’s dark, reflectors. Check back here for further details.

 

Meeting Point Location: